2023年9月5日 星期二

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七十周年會慶

 

                崇尚正義  繼往開來

    恭賀 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七十周年會慶   湯富龍

    首先 我謹以「新北市理事長協會」創會理事長的身分代表新北市各客家團體及鄉親向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創會七十周年大會表達最崇高的賀忱和敬意。 台北市中原家崇正會在現任曾麗卿理事長及所有前理事長的努力之下 變成台北市最優秀的社團之一 尤其在推廣客家文化及公益活動更成為客家社團的標竿

    回顧客台北市中原家崇正會創會七十周年的緣起及源流在日據時代已經住在台北幾位有具有文化素養、眼光的客家人像外科醫師徐傍興及客家鄉賢翁瑞春、高阿智、蘭祥安、彭運海、溫送珍.等人,他們認識幾位隨國民政府由大陸來台的客家人士,像丘念台、黄震球、徐白光、鍾壬樹、薛岳等鄉親並且時常相聚,見面時彼此用客家話相談非常融洽,因此共同成立了一個聯絡鄉情「打嘴鼓」的聯誼會取名為月光會」後來民國四十一年,會務要健全發展, 公推徐傍興先生為創任會長,何禮謙為第二任會長,彭德接任第三任會長做一年就辭職,鄉親又公推當時擔任省民政廳長之翁鈐續任第三任會長,經他大力規劃廣招會員,並在民國四十三年申請登記成立不具社團法人資格的「台北市中原客家聯誼會」,也就是現今崇正會之前身源頭! 到民國76(1987714)解除戒嚴當時擔任台中縣長,兼省黨部主委陳庚金向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申請成立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當時登記成立的目的和宗旨很簡單明確 就是研究客家社會文化,發揚客家忠義精神,效法國父崇尚正義愛國情操,結合客家籍人士團結合作增進福祉,共同促進社會和諧安定為宗旨(第三條)

    同時, 現在觀察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目前(本年度)的客家文化活動, 包括公益慈善音樂會獎助學金活動(崇尚正義的表現)敬老金、客語親子朗讀, 本年度更擬加辦三代同堂(兩代同堂)話劇演出等等這些多面向活動,外加創設有九個歌謠班一個胡琴班一個太鼓班、一個舞蹈班及一個讀書會, 如此蓬勃的活動如此豐富的客家文化風采, 顯示出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的變化、茁壯、成長,而這種改變恰恰反映出台北市客家人的改變由原來的「隱藏客家人」進一步到「顯現客家人」更進一步到 「推廣客家人」最後變成「自信客家」,現在不僅僅都會客家人有自信全台灣的客家人都變成有自信的客家人,這是非常值得高興的事。

 

   然而在高興之餘同時也發現全台灣的「客家話」都在流失,都市更是非常嚴重,社會文化的變遷無法群聚以及族群融合,通婚等等原因造成客家話大量流失,這一點正是「台北市中原家崇正會」及全台灣的客家人將來必須更加努力的重點,讓我們大家共勉之!

 

 

註一:  徐白光、丘念台屬黨務系統來台徐白光且為台北市蕉嶺同鄉會

       首屆理事長

註二: 日據時代徐傍興在台北帝國大學附屬醫院外科主任(今台大)溫送珍

      日本戰敗時在南昌路買店鋪創立「大源商號」開始發家其餘人未明。

       

 

 

 

 

 

2023年2月2日 星期四

 

        台灣地區對外省客家的定義

    灣的外省客家人,依照藍清水(201171)的論文直接指出,所謂外省客家人就是1945灣光復後來自大陸原鄉以客家話為母語的外省人稱之.

在中國大陸,各省都有客家人,但是都會加上各省名稱,例如稱廣東客家人、江西客家人、廣西客家人、湖南客家人、福建客家人、四川客家人等,但在臺灣,所有在1945-1950年隨蔣介石來臺灣的,不論是從江西,廣西、湖南、福建、四川、海南各省的客家人一律稱為「外省客家人」,這格稱呼是相對於明朝及清朝時期就來灣移墾客家人的後代所謂「灣客家人」,這一些外省客家人當中,除了來自閩西、粵東、江西人仍然會講客語以外,其他各省的客家人,雖然大部分的人仍然自稱為客家人,然而他們卻都已經不會講較純正而通行的客家話(說實話言語已不通),雖然他們自稱講的也是客家話,然而可能早已混了一些當地的土話,已經無法以較純正而通行的客語溝通。以我的原鄉,大陸廣東省蕉嶺縣高思鄉(目前已降格為村),在2016年時,高思鄉開基祖(約600年前)何祖婆的祖祠重修完畢,擴大舉行慶祝時,我就發現現場有四川、貴州、廣西、湖南、福建、江西、深圳等各省的宗親組團回鄉慶祝,同時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宗親亦皆組團參與盛會,然而無可諱言,他們都是由原鄉遷移出去二、三百年,非常多的子孫後裔已經不會講客家話了。然而,他們也都攜帶當地分支族譜到總祠存放,從這些宗親熱情的表現,以及如臺灣的宗親一樣,展現出對於祖宗原鄉的思念懷念,就像鮭魚返鄉一樣,令人感佩。但是比較讓我感到驚訝的,就是海外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的宗親,他們泰半仍然能操持客家話,一如臺灣的宗親,大抵都能講客家話一樣,反而來自四川、貴州、廣西、湖南這些鄉親無法用客語溝通, 只能用國語`(普通話)交談, 這種因遷移至不同地點而產生不同的現象,或許值得學者重視和研究。

若仔細分析來自海南、四川、貴州、廣西、湖南等各省的客家人,我們就能夠理解由於來自海南、四川、貴州、廣西、湖南等各省的客家人由於人數較少,而且因為來時又散佈在各個不同的部隊及住在不同的軍眷區,且由於地緣性的原因,只能加入各省的同鄉會,所以第一代雖然會講客語,然而卻無法抵擋大勢所趨,直接由外省客家人變成外省人, 也真令人不勝唏噓。

到底灣有多少外省客家人,依據客家雜誌(20036)『外省客家人對國家社會及客家文化的貢獻』的報導,外省客家人在臺灣外省族群中佔百分之二十以上,所以在各都會區的同鄉會中可以看到有相當多的純客縣同鄉會。但是依據2004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客家人口調查,單一自我認定為大陸客家人者有0.8%,但是在2008年單一自我認定為大陸客家人者大幅降至僅有0.4%,因此推估從2004年至2008年外省客家人術介於18.4萬至9.2萬人之間(藍清水,201173),2022年客家委員會的客家人口調查,多重自我認定為大陸客家人者有1.3%,無論如何,都是極少數,因此甚至於家委員會的分析都暫不考慮外省客家人(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8)。

依據客家雜誌(20036)『外省客家人對國家社會及客家文化的貢獻』的報導,外省客家人在臺灣外省族群中佔百分之二十以上,在各都會區的同鄉會中有相當多的純客縣同鄉會,他們對國家社會及發揚客家文化的付出,甚至比灣本土的客家人更有先知與遠見,然而他們的貢獻卻常被忽略,因而為了增加瞭解外省客家人,特別做了此議題報導。

 

經由自己親身做深度訪談蕉嶺同鄉會的外省客家耆老,並且加上自己目前是蕉嶺同鄉會理事長,親自從事外省客家的工作6年的經驗,深深感覺到灣的外省客家是弱勢中的弱勢,其語言文化流失的情況比起灣客家更嚴重,尤其不管是政府機關或是學術界,幾乎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懷,假使這種情況沒有想辦法改善,可以預測在不久的將來,灣的外省客家人將會被淹沒、同化到灣社會當中,灣再也沒有外省客家人存在了,而這些外省同鄉會及其館舍也將變成灣客家人的原鄉同鄉會了,我本人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我是祖籍蕉嶺的灣客家人,現在卻是外省客家人設立的蕉嶺同鄉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