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日 星期四

 

        台灣地區對外省客家的定義

    灣的外省客家人,依照藍清水(201171)的論文直接指出,所謂外省客家人就是1945灣光復後來自大陸原鄉以客家話為母語的外省人稱之.

在中國大陸,各省都有客家人,但是都會加上各省名稱,例如稱廣東客家人、江西客家人、廣西客家人、湖南客家人、福建客家人、四川客家人等,但在臺灣,所有在1945-1950年隨蔣介石來臺灣的,不論是從江西,廣西、湖南、福建、四川、海南各省的客家人一律稱為「外省客家人」,這格稱呼是相對於明朝及清朝時期就來灣移墾客家人的後代所謂「灣客家人」,這一些外省客家人當中,除了來自閩西、粵東、江西人仍然會講客語以外,其他各省的客家人,雖然大部分的人仍然自稱為客家人,然而他們卻都已經不會講較純正而通行的客家話(說實話言語已不通),雖然他們自稱講的也是客家話,然而可能早已混了一些當地的土話,已經無法以較純正而通行的客語溝通。以我的原鄉,大陸廣東省蕉嶺縣高思鄉(目前已降格為村),在2016年時,高思鄉開基祖(約600年前)何祖婆的祖祠重修完畢,擴大舉行慶祝時,我就發現現場有四川、貴州、廣西、湖南、福建、江西、深圳等各省的宗親組團回鄉慶祝,同時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宗親亦皆組團參與盛會,然而無可諱言,他們都是由原鄉遷移出去二、三百年,非常多的子孫後裔已經不會講客家話了。然而,他們也都攜帶當地分支族譜到總祠存放,從這些宗親熱情的表現,以及如臺灣的宗親一樣,展現出對於祖宗原鄉的思念懷念,就像鮭魚返鄉一樣,令人感佩。但是比較讓我感到驚訝的,就是海外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的宗親,他們泰半仍然能操持客家話,一如臺灣的宗親,大抵都能講客家話一樣,反而來自四川、貴州、廣西、湖南這些鄉親無法用客語溝通, 只能用國語`(普通話)交談, 這種因遷移至不同地點而產生不同的現象,或許值得學者重視和研究。

若仔細分析來自海南、四川、貴州、廣西、湖南等各省的客家人,我們就能夠理解由於來自海南、四川、貴州、廣西、湖南等各省的客家人由於人數較少,而且因為來時又散佈在各個不同的部隊及住在不同的軍眷區,且由於地緣性的原因,只能加入各省的同鄉會,所以第一代雖然會講客語,然而卻無法抵擋大勢所趨,直接由外省客家人變成外省人, 也真令人不勝唏噓。

到底灣有多少外省客家人,依據客家雜誌(20036)『外省客家人對國家社會及客家文化的貢獻』的報導,外省客家人在臺灣外省族群中佔百分之二十以上,所以在各都會區的同鄉會中可以看到有相當多的純客縣同鄉會。但是依據2004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客家人口調查,單一自我認定為大陸客家人者有0.8%,但是在2008年單一自我認定為大陸客家人者大幅降至僅有0.4%,因此推估從2004年至2008年外省客家人術介於18.4萬至9.2萬人之間(藍清水,201173),2022年客家委員會的客家人口調查,多重自我認定為大陸客家人者有1.3%,無論如何,都是極少數,因此甚至於家委員會的分析都暫不考慮外省客家人(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8)。

依據客家雜誌(20036)『外省客家人對國家社會及客家文化的貢獻』的報導,外省客家人在臺灣外省族群中佔百分之二十以上,在各都會區的同鄉會中有相當多的純客縣同鄉會,他們對國家社會及發揚客家文化的付出,甚至比灣本土的客家人更有先知與遠見,然而他們的貢獻卻常被忽略,因而為了增加瞭解外省客家人,特別做了此議題報導。

 

經由自己親身做深度訪談蕉嶺同鄉會的外省客家耆老,並且加上自己目前是蕉嶺同鄉會理事長,親自從事外省客家的工作6年的經驗,深深感覺到灣的外省客家是弱勢中的弱勢,其語言文化流失的情況比起灣客家更嚴重,尤其不管是政府機關或是學術界,幾乎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懷,假使這種情況沒有想辦法改善,可以預測在不久的將來,灣的外省客家人將會被淹沒、同化到灣社會當中,灣再也沒有外省客家人存在了,而這些外省同鄉會及其館舍也將變成灣客家人的原鄉同鄉會了,我本人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我是祖籍蕉嶺的灣客家人,現在卻是外省客家人設立的蕉嶺同鄉會理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