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從1.3萬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到澳洲打工(當台勞)談起

最近全部平面媒體及電視,均在討論台灣大學畢業生,甘願做台勞的問題,大體上,說到台灣目前的薪水,退回到15年前薪水,並且澳洲的時薪,視工作內容,為台灣的3倍到6倍之多云云.這個問題,卻讓我這個身為台灣微型企業的老闆感觸更多.到今天為止,本人的公司及投資子公司,為數約50名員工中,全部為台籍員工,並未僱用任何外籍勞工,因此本人認為,自己更有資格來表達一些看法,也期望這些看法,能對社會國家能夠有正面的幫忙.
  1. 有關於目前薪水22 K(22K~24K),退回到數年前一樣的問題,這個說法,也對!也錯!諸位從來沒有想過,我們目前工作天數,由於實行週休二日每個月至少減4天到5天,週休2日,如果以每天1000元計算,就約4-5千元,再者全民健保制度及6%退休提存,雇主又要付1-2千元,因此,這就是為何我說也對也錯的原因,當然本人也認為就算是25 K也不算多,然而目前台灣的情勢,不只是員工苦,小老闆更苦,大家一起苦,為什麼?哪一個人或政府可以給答案嗎?
  2. 我們工廠要找沖床模具師傅及技工半技工,然而就是找不到,模具師傅來應徵的年齡,最年輕的是50多歲,目前本公司的師傅為64歲,後繼無人,真是又慘又苦,而外面卻有上百萬人失業,其理安在?最後我終於了解到了〔政策錯誤比貪汙更可怕〕的道理,試想一個年輕人高中或高工畢業,就可到工廠做學徒,3年之後所謂出師(即養成技工師傅),然後當兵一年或兩年,回來再幹4年師傅,共七年工作(相當於大學畢業當兵回來),在這7年當中,他前後平均總加起來約可為他家賺進250萬元,即可幫忙父母改善家計,又可存款,結婚無慮,政府可以想一想,上百萬個青年加起來是2.5兆元,政府不圖此,卻聽信那些笨蛋諾貝爾博士,不是教育及人力專家的專家,另外七年來花費超過2.5兆之投資,而產出無用且負債累累的台勞青年,一來一往相加超過5兆元,可為社會為國家做多少事,想一想真是氣憤!台灣已面臨菲律賓化,這些錯誤的政策造成的苦果,卻由現在青年人及全國百姓來擔,為何 沒有人出面道個歉,道歉有那麼難嗎?諸位大博士!?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都市客家語言流失初探及解決之道 ~客家人的危機系列之五~

由於工業化的結果,首先的影響是先造成島內移民,客家人亦由鄉村進入都市或都市邊緣,或許也有形成客家小聚落(此種小聚落是由於同鄉拉同鄉、親戚朋友拉親戚朋友造成),然而由於強勢福佬人或更強勢的大陸移民壓縮,在外面絕對不敢表明自己是客家人或說客家話,大體上來說,現年五、六十歲以上客家人當作第一代移民,百分之百會說客家話,其第二代約四十歲左右,則仍有百分之八十會說客家話,而到其第三代,則僅剩百分之四十五,到其第四代,則約僅百分之二十或更低,此中最大的原因,乃肇因於民主化、自由化的速度加快,此外各族群通婚變成常態之後,更加造成客語之流失,每思及此後果,不禁撫桌長嘆,幸也!非也! 
第二種情況是,原本純客家二線城市,例如中壢、新竹等,以及純客家鄉鎮,例如美濃、龍潭等,這些地區是福佬人及外鄉人移入,而非客家人移出,此種情形,客語流失速度較緩、較輕,且由於客家人先天特性,很容易學會他種語言,以利溝通、作生意,加以由於通婚情形普遍,其第二、三代,或多或少流失,估計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不會說客家話,真是令人痛心! 
所幸由於時勢變遷,這十年來,政府都在全力扶持客家文化,行政院客委會及其他縣市政府客家事務單位,也非常用心,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客家話的流失似乎止血,客家人也比較勇敢站出來,大聲說:「我是客家人」〕,也常聽到福佬人自稱自己有客家血統,此種現象非常令人振奮,但是這樣仍然是不夠的。 
解決之道,除了現行小學母語課程及各客家社團客語推廣之外,建議是否可推行全國〔客家週〕,進而〔客家月〕也不為過,在〔客家週〕或〔客家月〕期間,每人包含電視、電台節目各主持人,及各項公開集會,公開場合在開場時,都要說一、兩句客家話,例如:「大家好」、「按早齊」、「吃飽盲」等就足夠了,以造成風潮,期待日積月累或有大用,野人獻曝,提供政府及專家學者參考。

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客家人】您的『開襟衫』及『藍衫黑褲』 在哪裡了呢?? --- 客家人危機系列之四

身為百分之百的客家人,每次聽到人家稱讚客家人團結﹑硬頸﹑勤儉﹑重視教育等等,自己也感覺飄飄然,真為自己客家血統感到驕傲. 
  然而個人由於職業的關係,經常飛往世界各地不同機場,每次看到很多印度男人包著頭巾,印度女人仍然穿著傳統的沙麗,額頭點一紅點,鼻子穿有紅寶石,雖然非常特殊,大部份確不美麗,說實在,心裡非常感動,他們能拋開西方世俗的眼光,毫不畏懼,以穿著告訴所有的人,我是印度人,同樣的,也看到了非常多的中東人,男的穿白袍戴紅頭巾,女的更是全身黑,或許夾著[油元]的威力,以這種民族服裝行走全世界,然而美國九一一大災難後,中東人雖然帶著原罪,仍然無畏無懼,以自家服裝為榮,遊走世界,看在眼裡,又看看自己的衣服,不禁在感動中帶著羞愧. 
  『硬頸的客家人』﹑『團結的客家人』﹑『勤儉的客家人』﹑『晴耕雨讀的客家人』,你們的『開襟衫』,妳們的『藍衫黑褲』,在哪裡呢﹖怎麼不見了﹖願吾輩共同省思﹗

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淺談「都市客家人的特性」------台灣客家人危機系列之3

近數年來台灣由於急速工業化及現代化的結果,使得農業式微,因此使得傳統上秉持「耕讀傳家」的客家人被迫再一次的「島內移民」,然而此種「島內移民」大大不同於古時候客家人五次集體南遷,此種差異也造成了台灣都市客家人,更加隱藏自己,更加速了客家文化語言的流失,以下數項來觀察都市客家人的特牲,比較其變化的情形:
  1. 古時候由於集體南遷避禍人數眾多,因此自然形成聚落(鄉鎮),有了聚落各種文化語言禮俗均易保留,然而島內移民卻由於謀生,並且各人的能力技術專業均不同,因此不易形成聚落,而散居於各地區人數更顯的少數,因此,自然而然的隱藏自己.隱藏語言文化等,或謂台北市通化街攤商等仍類似保有「聚落」的現象,然而通化街為迎合大多數的顧客,通化街的客家人被迫以他種語言溝通,客家語言文化仍流失不少,此種現象乃是世界全體少數民族的悲哀,然而如果能夠自己團結,一部份仍用客家語,一部份用國語夾雜溝通慢慢推廣,要挽救台北市客家語言其實仍大有可為。
  2. 客家人由於個性較保守因此反應在都市客家人中仍具有此種特色,大家不容易在工商界中找到大開大合的英雄(或梟雄)人物,均以開店及中小企業為主,亦同時在公務員體係及教育界發現,客家人由重視教育及保守個性,因此為求有保障的生活,所以有相當多的人參加國家考試進入公教體係,此種持性在教市客家人亦同,並無太大改變。
  3. 在從前,證諸歷史上的記錄,客家人對待統治者,均是採取「忍、忍、忍....」或採取離開避禍,一直到最後一刻忍無可忍揩竿而起,一旦揩竿而起,則?頭顱灑熱血不計代價?牲,一定要到成功為止.此乃所謂客家「硬頸」的精神所在,然而在現代可能由於政治人物均較聰明,對於客家人採取懷柔政策,不會將客家人逼到牆角,仍可維持中產階級之生活,因此此種「硬頸」精神較不易顯現,然而仔細觀看都市中的此一族群,尚有少許蛛絲馬跡可見客家硬頸精神,差堪安慰。
以上為筆者個人觀察淺見,並無田野調查之學術基礎,僅為拋磚引玉,深望我客家學者能做系統性的研究,則客家人之幸甚!!

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

客家飲食文化的變遷

「客家」是台灣居民中第二大族群,由於族群性格偏向內斂保守,因此在過去一直是沉默的一群人,直到最近政府開始重視客家文化,客家意識才漸漸抬頭,他們獨特的生活習慣也才慢慢為人所知。客家人有獨特的遷徙歷史以及嚴苛的生活環境,此一特色也反映在飲食習慣上,例如食材選用上多山珍,口味上講究『鹹、肥、香』等,在今日講究健康飲食的風潮下,客家餐館為了因應大眾口味,勢必要做出調整以因應變化。飲食是探討一個族群文化最重要的媒介,藉由瞭解客家飲食文化特性,比較傳統與新式客家菜之間的差異,研究潛藏於其中的內涵與意義,盼能為過去及今日客家飲食風貌做一完善地呈現。

在開始探討客家飲食之前,先介紹何謂客家人。客家人為漢族的一個民系,顧名思義是客居他鄉為家之人,根據羅香林教授的研究,歷史上客家人約有五次由北向南遷徙的紀錄,第一期來自東晉五胡亂華,祖籍來自今河南、山西等地;第二、三期大約自唐末黃巢做亂,至北宋才遷入贛南,之後進入閩西,再轉徙粵之東北;第四、五期大約是明末清初,滿族南下,部分客家人向其他地區或海外遷徙;獨特的背景以及艱困的生活環境造就了客家人勤勞、節儉、團結的特性,此一特性也反映在飲食文化上。
學者指出:一個民族的飲食習慣是由於地理環境、農業資源、文化型態、族群的飲食習性、交通運輸所造成。而由於客家人主要居住於閩粵贛三省的交界處,地處山區,所以在食材使用上以當地出產的大米、雜糧、?鴨魚肉以及山珍野味為主,山貨多而海鮮少。 
客家菜的特色在

1.
重內容,輕裝飾:客家菜量多、實在,不講究盤飾,正好反應客家人實際的性格,沒有繁複的裝飾,只求紮實的份量。

2.
重原味:講求菜餚本來的味道,而少調味,菜餚搭配也較單純、不複雜,有說法認為這是客家族群強調本味的思想,但某些研究者認為這是因客家人久居封閉山區之中,沒有受到其他近海菜系的影響所致,反而保留了現在最盛行的自然原味烹調風格。

3.
喜歡吃內臟、雜物,推論這是因為所處環境和生活條件所造成,必須物盡其用不浪費,但也促成了客家善烹內雜的本領(楊昭景,民92,客家飲食文化輯)

生活環境嚴苛,再加上大量勞動的工作,為了維持體力與補充大量活動流失的汗水與鹽份,因此大部分的客家食物都是重口味、多肥油,以配合大量的米飯加強體力。並且醃漬的菜餚特別多,此係因客家族群過去生活條件較差,養成生性勤儉樸實、刻苦耐勞的個性,為了保存食物與充分利用食材,因此研發出了各式各樣的醃漬品。王增能(1995,客家飲食文化)先生在論述客家飲食結構時也提到:客家人飲食特色在於素、野、粗、雜的傳統吃法。所謂素,指的是生活條件艱苦。而吃粗,除了食物以大米、粗糧為主外,還體現在菜餚名稱不夠文雅,烹調也不精細,包括刀工在內。如果以現代的觀點來看,客家人因應體力以及生活環境的需求,發展出大量由支與醃漬品的飲食模式,佐以桔子薑麻等丘陵地作物製成的醬料以求平衡,可說是高度發揮智慧的飲食文化。

客家地區行之有年的四炆四炒,可說是客家族群的官方菜,四炆:肥湯炆筍乾、鹹菜炆豬肚、炆爌肉、排骨炆菜頭。四炒:炒肉、鹹酸甜、豬腸炒薑絲、鴨紅炒韭菜。炆是指大鍋烹煮、持久保溫,或又稱為,這種烹調方式和傳統客家家庭結構有關,由於多為家族式群居,人口眾多,因此在烹調時採用這種能煮大量食物的方式。綜觀以上幾道客家的代表性菜餚,多數有易下飯、口味重,可以保存很久的特性,並且食材決不浪費,充分顯示客家人節儉的美德。

觀察客家文化會發現其中融合許多不同地區族群的元素,這是因為客家人在移民的過程中與當地其他族群往來密切,因此客家文化亦有中國南方土著的特徵,學者李國祁(74)提出內地化的觀點;陳其南先生則提出土著化的觀點相印證。台灣客家族群的移入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屬於後到的族群,故大多數只能選擇偏僻的山區落腳扎根,因此除了顯著的傳統代表菜餚外,有許多飲食習性和菜餚皆與鄰近族群相互交融,於是產生了另一種新飲食風貌,正如今日客家菜中的樹豆排骨、南瓜粄、山苦瓜的應用,探究其來源,實為原住民食材的再運用,包括其他因地制宜而衍生出的新代表菜色,諸如內灣野姜花粄粽、北埔柿餅、杭菊花茶食、茶點、萬巒豬腳、內埔花生豆腐等。由以上可知,客家文化有很好的調適能力,以及能兼容並蓄的精神。

總合以上各點,客家菜鹹、肥、香特色的形成和艱困的居住環境,以及需要大量勞力的生活型態有關,但在今日富裕的社會中,飲食已不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講究少油、低鹽,健康養生的觀念營成一股風潮,因此,面對這樣的轉變,現代的客家菜勢必會做出調整。

為了比較傳統與現代客家餐館的差異,實地探訪台北市有名的客家餐館後,有幾點發現,相對於傳統客家地區的菜餚,有精緻化、少量化等特徵;值得注意的是,店內除了有多道著名的客家傳統菜之外,考慮到非客籍的消費者,在菜單上也添加了許多非客家的元素,如增加了牛肉、海鮮類等食材,以及包含些許廣式及台式料理。

本次選定位於台北市吉林路上的『你家我家客家菜』,就屬於都會客家餐廳的代表,店主人藍清雨先生為中壢的客家人,於30年前成立這家餐廳,經過多年的用心經營,你家我家客家菜的名聲在客籍與非客籍顧客之間流傳,目前是台北市內極為有名的客家餐廳,根據店內服務人員透露,平時常常會有日本人慕名而來到這裡用餐,證明這家店的知名度的確很高。 
就口味上來說,你家我家客家菜仍保精髓,風味道地,店主人表示,開業至今累積了許多老客戶,尤其是還有長達30年的忠實顧客,從年輕吃到老,因此對客家菜的口味特別注重。店內的客群客籍與非客籍都有,我們訪問了店內的的客人後,客籍的顧客表示,這家店的口味讓他想起媽媽的味道,吃過許多客家菜就屬這裡最好吃;至於非客籍的顧客也表示口味很不錯,願意再到這裡用餐。至於食物的口味是否會太鹹或是太油時,顧客則表示還可以可接受。試吃後發現,這是由於店家在做菜時會細心的將肥油剔除,例如代表性菜色薑絲炒大腸,不同於傳統客家菜的做法,店家在製作時會細心將腸內肥油去除,使得油脂降低不少,多了清爽的口感;另一道福菜湯,傳統客加庄的福菜湯會有滿滿一層肥油浮在湯面上,而這裡的湯面則是乾乾淨淨,味道較輕淡。

一般來說,由於傳統客家人多為大家庭,並且工作勞動量大,因此都是炒大盤的菜、切大塊的肉,以及不講究視覺美感的粗糙的刀工。你家我家客家菜位於台北市,用餐的顧客型態有小家庭或是朋友間聚餐,人數較少,因此在菜量上作出調整,甚至還有2-3人份量的小盤,這是針對台北人的飲食習慣而做出的改變。此外飲食不單單只有吃的部分,一定要色香味具全,在視覺上也要讓人有想吃的慾望才行,由於傳統客家菜不夠精緻,所以一直無法進入中國的名菜榜上。因此精緻化是『你家我家客家菜』的另一項改變,為了提升客家菜的品質,在刀工上較為講究,食材切得很細緻,並且在裝盤時考慮平衡性和色彩,務求讓客人吃的開心,我想客家菜要為現代社會接受,精緻化是一個必備的條件。

另外一個現象是,大部分的顧客採取『組合式』的點菜法,也就是說,幾乎每桌都必點一至三道的傳統客家菜,之後便是按照其本身的飲食習慣點自己想吃的菜色,這也說明了為何菜單的設計上必須要融合多種不同的菜系;台北市的客家人口比例低,考慮到前來消費的顧客多樣性,包含閩南人、本省人、外省人、福佬客等,以及他們的喜好,此種方式讓顧客比較容易接受,進而願意到客家餐館來消費。

總結來說,客家菜在現代都市中生存的法則:一是口味的健康化,現代人注重養生,因此傳統的多鹽多油勢必要做出改進,才能夠因應飲食風氣的轉變;二是少量化與精緻化,社會經濟的變遷導致傳統大家族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小家庭及折衷家庭的出現,因此有必要在菜量上做出調整,而生活富裕讓消費大眾注重的除了口味外,還有菜餚的外觀,將飲食由單純的吃轉變為品嘗,消費者的期望變高,客家菜也必須要力求改進,提升本身的水準。最後則是融合與創新,客家人的適應力極強,這和他們不斷的遷徙歷史有關,每到一個地方落腳,他們就會將本身與當地融合,許多經典客家菜色即是因此創造出來的,常見如椒鹽苦瓜,就是和當地的居民交流後所產生出來的,因此,在致力保留原鄉原味的同時,不斷的調整做出改變是客家菜讓繼續存活的重要因素。

參考資料 
羅香林(1987)《客家源流考》,台北:世界客屬總會秘書處 
楊昭景(2003)《客家飲食文化輯》,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王增能(1995) 《客家飲食文化》,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客家人的危機之一 〔福佬客〕 一群消失的客家人

台灣地區根據官方統計,客家人約四百萬人,佔台灣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左右,然而大部份的人卻不知道,仍有為數約四百萬隱性客家人,也就是所謂消失的客家人,這一批人由民俗學家林衡道先生在1963年時命名為福佬客,也就是說他們的祖先是客家人,然而子孫們卻全然忘記或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因此依照統計,全台灣客家人數如果包含福佬客則約八百萬人,約佔台灣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到百分之四十左右(註:資料數字引用自客家委員會)。 
一、福佬客的分布地區:
        
當然全台灣都有「福佬客」,然而其中以「彰化縣」、「雲林縣」最多,也就是「紹安客」「福佬化」最為嚴重的地區。簡單來說彰化縣的「員林」、「田尾」、「埔心」、「永靖」、「八卦山西側」、「二水」一帶的陳、劉、邱(邱創煥)、詹姓等皆屬客屬人士;而雲林縣的「崙背」、「二崙」、「西螺」、「田尾」、「大林」、「北港」、「新港」、「大埤」等地,原來也都為客屬人士居住之地,然而時至今日也全然「福佬」化。
二、福佬客的信仰特徵: 
「福佬客」由信仰上的特徵可以判定是客家人。
        
眾所周知客家人士信仰「三山國王」與「義民爺」,而在彰化境內據統計至少有三十四座「三山國王廟」,至少四座「義民廟」;此外個別廟宇例如「員林」的「廣寧宮」、「西螺」的「廣福宮」「廣興宮」、「竹塘」的「醒靈宮」、「斗六」的「順天宮」等均為奉祀義民之廟。此外,這些廟宇的「天宮爐」,皆放置於廟外,此乃典型客家特色。 
三、福佬客的飲食特徵:
        
「福佬客」雖然「福佬化」相當深,然而在一些小吃菜餚上仍然非常容易判別,例如:「大埤鄉」的酸菜總產出佔全台百分之八十的供應量,所謂「酸菜」,也就是客家人所謂的「鹹菜」,「大埤」除了有客家廟之外,另有歌謠為証,:「大埤頭,客家天,做酸酸,呷甜甜」,此外例如「永靖」「社頭」的「醃瓜煮豬肉」「醬菜」「酸菜湯」等均為客屬人士的家常飲食可證。
四、福佬客所傳授給小孩的一些童謠:
        
在「崙背」、「二崙」等地方由一些老人教給小孩子所唸的童謠,例如:「阿啾鵑」、「雞牯子」、「十螺歌」等,皆為客屬人士的童謠,這些童謠並無文字記錄,唸來卻押運順口充滿趣味性。在這些地區大抵四十歲以上的人們由能記得這些原屬客家的童謠。 
五、福佬客的建築:
        
據師大賴志彰教授的研究統計,福佬客佔多數地區的建築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社頭月眉」劉宅「團圓堂」,此宅共有十三條護龍,護龍總長度為全台之冠,並曾入選為歷史建築百景,此外「社頭」、「田中」一代的蕭性、「朝興」翁姓、「田頭」賴姓、「石坑」趙姓、「員林」江姓、「內灣」陳姓、「員林挖仔」何姓、「田頭」與「東山」黃姓、「林厝」詹姓、「東山」曹姓、「社頭湳雅」田洋呂厝、「社頭」劉姓等,至少有50座以上民宅為客家聚落,福佬客之多可見一般。 
        
站在客家人的立場,如何提倡客家文化,避免客家人繼續流失,此乃我輩客家全體的責任,但是要如何做呢,在此我要套用一句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話:「笨蛋!就是多講客家話!」願全體客家人共勉之。

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客家人〕及〔客家文化〕的危機與省思

近年來由於社會的開放與進步,各族群也掙脫數十年來政治的枷鎖,開始覺醒,在台灣的客籍人士,也在前輩十餘年的努力下,漸漸成立各種社團,努力爭取政府的資源,以發揚我客家文化及精神,然而不可諱言的,大部份的客家有識之士,也發現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客家人,在外有「大福佬」沙文主義強勢文化壓迫,內有客家社團不夠團結的隱憂,也更突顯了「客家人」及「客家文化」的危機,客家界的精英學者也察覺到此種危機的存在,在幾經努力的運作之下,終於迫使政府於90614日,在行政院下成立「客家委員會」,此委員會的員額編制及預算規模均非常的小,不能令人滿意,但是,到底代表著客家人在臺灣上的一個「里程碑」,仍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然而,一般民眾可能納悶,究竟什麼是「客家人」及「客家文化」的危機,談到此問題之前,我們必須了解到「客家人」及「客家文化」是互為因果關係,相互運動,一種危機會帶來另一種危機,反之亦然,在臺灣,根據學界及政府的推估,客家人約在350萬至400萬左右,而在這麼多的人口當中,其中的危機在於年輕的一代,已全然忘記了自已是一名客家人,這一種現象尤其在雲、嘉、南地區更是嚴重,原來的客家聚落,十之八九全部「福佬化」,其後代均以「福佬人」自居,此現象亦可在北部地區的三芝、桃園等明顯見到,三芝鄉已幾乎找不到客家人,及聽到客家話,我們可以稱做「流失的客家人」,此現象也漸漸在龍潭、觀音、甚至高雄的美濃鎮等純粹的客家之鄉發現,近年來,許多年輕世代使用福佬話溝通及聊天,我們並不反對族群融合及語言溝通,然而「客家人」及「客家文化」,卻在強勢的語言文化之下,不知不覺中一點一滴的流失,都市化程度愈高之地流失愈嚴重,根據推算,400萬客家人當中,能講流利客家話者,可能不到250萬人,真是值得警惕,客家話除了作為溝通工具之外,更是凝聚「族群感情」的必備條件,更是客家人的表徵。「客家話」之不存在,「客家人」也不存在,更遑論「客家文化」之存在。 
        
談到「客家文化」,狹義的為一般大眾所認知的,為「唱山歌」、「硬頸精神」、「打?粑」等,不錯這些都是對的,也都是客家文化的一部份,然而客家文化不僅是如此表象而已,有其更精深的「文化內裡及精華」,應該更能突顯出來,譬如數千年來遭受顛沛流離的生活,所造成客家人特殊的族群性格,是否在臺灣這塊土地上顯現出來,在中國的歷史上,遠者如明朝之朱熹、文天祥,清朝如太平天國洪秀全及四大天王,以及國父孫中山先生、黃花崗72烈士,大半均為客家人,甚至於近代中共領導人鄧小平、李鵬、葉劍英,新加坡之李光耀等等,均為我客家前輩,他們的正氣毅力,斑斑可考,據以比較目前在臺灣的客家人,似乎又是如此柔順、如此的易於掌控!臺灣的李登輝前總統自稱客家人,現任陳水扁總統亦稱為客家子弟(此二人均可歸屬於流失的客家人),而此二人在各種表現上,卻顯出截然不同的風格,諸位是否可以指出「李登輝」先生所表現出的精神,是「客家人硬頸」的精神,亦或是「日本武士道」的精神? 
        
當然,有人說因為臺灣是一個小島,島國之民目光如豆,客屬文士長居於此300年,不免受影響而改變,君不見,臺灣客屬前輩,幫助清政府平定林爽文之亂等,因而有了義民廟等之設立,客家精神依稀可見。 
        
再者,客家人的定義,亦或是多少影響此種客家文化精神的原因,300年來多為混血,或多或少對於客家人總會多少有些改變吧!有些觀察者指出,目前臺灣的客屬人士,或許「硬頸」較少一點點,然而吃苦及逆來順受「韌性」似乎加強一些,總之,改變或許有一些,然而「客家」仍為「客家」,一個優秀的族群。 
        
非常幸運的「臺北縣客屬文化協會」及臺灣許多的客屬團體,均在努力發掘及發揚「客家文化」,例如,新竹縣政府主辦的「全球客家文化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能夠理解,這些活動雖不夠完美,但確值得鼓勵,談到「文化之推廣」,我們必須老實說,我們所需要的「推廣客家文化」是持續性的,也就是每天都在推動,就像吃飯穿衣,而不是斷續的,像廟會或是拜拜而已,我個人看到了美國的猶太人,百年來仍然持著一貫的小帽及宗教,值得敬佩,雖然我並不完全贊同他們的做法,然而我所期望的是「客家文化」,至少能落實在每個客家人的「家庭」裡面,讓家庭內能保有客家人的特色及精神。 
        
筆者才疏學淺,限於個人學養不足,未能作系統性的研究解析,但願藉此「拋磚引玉」,希望能夠吸引客家長輩、學者菁英及晚輩們,共同思索,共同為臺灣的客家人,及客家文化找出推動力做出貢獻。

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一個現代客家人的省思

客家人傳統上具有「硬頸」、「刻苦耐勞」、「堅忍不拔」、「團結奮鬥」、「克勤克儉」等等諸多美譽,眾所皆知且為人稱道,是漢民族中非常優秀的一支,環顧中國數千年歷史。各朝各代演進中,客家人皆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毫無疑問的,客家人也改寫了不少的歷史事蹟。
在近代世界史中,客家人屬於移民頻繁的群體,不論在亞洲的中國、台灣、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及波里尼西亞的大溪地,都有客家人的且足跡,仍有具影響力為數不少的後代,且在當地政治或經濟上,客家民族均佔有極大的份量和影響層面。然而仔細觀察,由於移民地區不同、國家不同,因此也很容易發現,客家人在各地區,雖然仍存在著「大同」,卻也顯現出非常多的「小異」,因此隨著各地的風俗民情締造出不同的成就,充分展現客家民族隨遇而安、胼手胝足、努力打拼的先天優秀特臂,我們必須注意此一點,並研究如何維繫及發揚光大此種優良傳統。以台灣為例,近幾年陸續出現二位所謂客家人後代的總統,然而從他們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人生觀上,幾乎看不到一點屬於客家人的特徵,他們應該是所謂的福佬客,很明顯清楚的顯示他們已經被福佬人完全同化了,這不僅是客家人的悲哀,也是客家人的無奈。
因此在推廣客家話、發揚客家文化視為當今最大的課題之外,我輩更須嚴肅面對謹慎思考,如何保持客家人的傳統優良美德,再回應現代社會環境作適度改良,此乃我輩當務之急,也是我輩無可推諉的責任。
如何配合現代化而修正我們客家人的美德,例如「硬頸」為客家人最具代表的精神,是一種有骨氣、有格調、堅毅果決的顯現,現代人當然必需保有硬頸精神,然而卻不該是食古不化、堅持己見、不肯接納雅言的頑固。又如「克動克俊」為客家人的優良傳統。是代代相傳的生活態度,吃苦耐勞、惜物、節儉,很有危機意識,克勤是優良傳統一定要保留,克儉則需稍稍配合大量生產鼓勵消費的社會有所修正,避免流於吝嗇及貪小便宜,曾經有政治人物說只要花兩百元,即可將客家票買過來,此種說法,誠然是對客家人最大的侮辱,然而卻也是一記暮鼓晨鐘,故而若一味以自我為中心,抱持自私心態,視他人無私之奉獻為當然,將因小利而衍生出吝嗇及貪小便宜現象,非常非常地值得我們深思及反省。再如〔堅忍不拔〕為客家人得以在各種環境,即使是非常惡劣的情況下,均可存活下來且有一番作為之具體表現,這種特質目前仍是我們受人贊賞之處,請大家努力維繫保有它,因應時代潮流及趨勢變化,可以入鄉隨俗、與人為善,卻不可只為達目的,為淪為逆來順受、隨波逐流,則有負先人建立之優良傳統。
客家人非常重視下一代讀書教育,這是很值得鼓勵,然而卻也必需注意,在這朝向國際化、現代化之際,要以宏觀的心胸、遠大的眼光來引領下一代,不只侷限在老師或公務員等穩定的行業而已,當盡全力培育強化下一代之競爭能力,促成其生涯規劃及士農工商各行各業,以爭取客家人最大的福祉為依歸。
總之現代客家人必須堅持其傳統美德的主軸不變。適度修正一些觀念及行為,以契合現代社會脈動。如此才能發揚客家人優秀美德避免遭受同化以致淘汰願大家共勉之。